这家成功转型的专线,有几条经验想分享给你
运价一直在降低,利润越来越薄,行业变革倒逼企业去改变。对于中小型零担物流,转型之路在哪里,转型之痛是否可以承受。变则通,通则畅,真的如此吗?
1.企业价值点的未来在哪?
传统物流企业的主要营收无非就是揽货、面单上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务,但在今天很多的客户已经不再满足于点对点的揽与派。如果还是一味地以这种服务占据主营收入,同时在时效上还不能与市场上的持平甚至超出,服务的末端网点又不能满足日益下沉的需求,试想下还能生存多久?
面单上的增值服务,今天很多企业已经做成了必须项,而不再收取所谓的费用。在信息服务费、打包、揽与派上,有些收入的收取已经开始实现差异化和产品的个性化,更多已经在争取面单以外的增值服务。
很多的传统物流企业还在定期收取差时的仓储费用,而今天这些还管用吗?产品的单一、主营收入的单一,是传统物流公司必须要勇于面对的。如何做大规模,实现边际效应,标准化的运作流程,这些都将是转型之路的关键。
2.企业赢利点是否可持续?
一直以来的门店租金、场地租金、干线成本、配送成本、其他开支等,包括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和营改增后的税负,一直都是物流企业的主要成本项。
今天大部分企业在转型之时,基本都是拿那些成本开道,如:门店放开加盟,允许员工转型经营,城市配送的外包和智能化等等,都是为了集聚社会资源,实现自身成本的降低,将成本通过转换变成利润,减少适当的成本支出。同时为了减少人力成本的上涨,通过合理的不违规的前提实现节约化。
这些都是为了企业能够快速地实现转型,在自身揽收不力、产品不足的前提下做的救赎,但往往不能助力企业快速地实现盈亏,关键在于没搞清楚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盈利点。对于初创企业来讲,竞争力可能会体现在商业模式或技术优势上,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,只有从规模效应、价格优势、品牌价值、形成产业链的优势方面去提升。
3.服务收缩还是产品延伸?
当一个地区出现在盈亏平衡点以下,很多企业采取的是收缩服务,甚至有些直接放弃,有的采用外包延续产品的连贯性,继续保持产品的延伸。其实在物流领域里面,不对流的区域和城市太多了,总不能全部关掉或全部外包吧?!在收缩与延伸上是一定要有所取舍,客户选你的标准是市场认可度和口碑度。
4.成本的转移不代表风险的降低?
今天我们发现,曾经部分企业员工的角色,变成了加盟商或合伙人,在一部分人力成本实现剥离以后,其实更加关心的还是主营业务是否增加!
成本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源和经营而定的,一旦这种角色转变之后,意味着原先的员工有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价格和运输商的选择。比如转运中心分拨、末端服务不给力,前端的门店就完全可以自由选择。这不仅只是公司的成本转换,更是对于公司模式的考验,切勿盲目的碰壁就折回,这是需要管理者去深思的。
5.成本收窄了,但收益却没达到最优?
今天很多的物流企业,在转型之前的主要举措就是甩包袱,所有的折腾总结起来无非三点:
1)实现成本的转移,从店到人,成本收窄,增加盈利能力;
2)管理的便捷化,实现模式的改变,减少管理成本的增加;
3)希望增加合伙人之间的粘性,提升服务的积极性,实现模式变革带动产值收益。
可是在很多时候,我们惊奇地发现,在落地执行中却变得不一样。企业认为自己没少割舍,但是却没有取得想要的东西;员工和合作伙伴认为自己出钱承包了店,努力地辛苦付出,却没有了安全感和收益最大化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转型企业非常痛苦!
归根结底会发现,一端成本收窄,一端揽收也在收窄,收益谈何而来?承包人和合作伙伴的关系属于水火不容,岂能实现想象中的美好。转型成功是每一家处于转型中企业的美好愿望,何谓转型成功?又何谓转型失败?
如今身边诸多优秀传统物流企业,都在不断的去学习、去感悟、去拥抱,这个变革的时代真的来临了!当处于改革和转型之中,我们做的再困难也要咬牙坚持!一旦走出困境,找到新的出发点,或许梦就在前方。